牦牛知识  

您现在的位置; 首页 >> 牦牛生态 >> 牦牛知识


青藏高原牦牛

青海高原牦牛产于青海南部、北部两高寒地区,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,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,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,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的公社,大多在海拔3700m,甚至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。

生存环境

境内昆仑山系和祁连山系纵横交错, 形成海拔3700 ~ 4000 m 以上的高寒地区,年平均气温- 2.0~ 5.7 ℃,年降水量287~ 774 mm,年相对湿度50% 以上;冷季长,日温差大,日均温差≥10 ℃,日最低气温≤0 ℃ 的有200~ 250 d;日照2 000 h 以上,日照率60%;多雨雪和大风(≥8 级的有10 ~150 d)天气,无绝对无霜期;牧草生长期短,枯草期长达180 d 以上,空气中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/ 3~ 1/ 2。

体型外貌

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。体态结构紧凑,前躯发达,后躯较差。头大,额宽,角粗;皮松厚;耆甲高长宽,前肢短而端正,后肢呈刀状;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,犹如穿统裙,尾短并生蓬松长毛。公牦牛头粗重,呈长方形;颈短厚且深,睾丸较小,接近腹部、不下垂;母牦牛头长,眼大而圆,额宽、有角、颈长而薄,乳房小、呈碗碟状,乳头短小,乳静脉不明显。毛色多为黑褐色,占71.8%,嘴唇、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。 

生产性能

1)产肉性能 

据相关测定,成年阉牦牛(12头)平均体重力373.6±32.8kg,屠宰率53.0%,净肉率42.5%。

2)泌乳性能 

据测定(不包括犊牛哺食量),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.68~1kg;经产母牦牛1.38~1.70kg。泌乳期一般为150d左右,年产乳量274kg,乳脂率6.37%~7.2%。

3)产毛性能 

年采毛一次,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.17~2.62kg;幼龄牛为1.30~1.35kg,其中粗毛(裙毛)和绒毛各占一半。 粗毛直径为64.8~72.9um,两型毛直径为34.8~39um,绒毛直径为16.8~20.3um;粗毛长度为18.3~850px,绒毛长度为4.7~137.5px。

4)役用性能 

阉牦牛主要供役用,以驮为主,也供骑、挽用。一般驮货50~100kg,日行20~?35km,可连续行走15天以上;最大驮重304.0±75.9kg,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.8%,?高的可达115.8%。 用作骑乘,单乘日行30~40km。500m骑速1分43秒至2分50秒。跑后15~31分钟,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。

5)繁殖性能 

公牦牛一岁左右即有性行为,但无成熟精子,两岁性成熟后即可参加配种;2~6岁配种能力最强,以后则逐渐减弱,个别老龄公牦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现。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:30~40,此时受胎率较高,个别可达1:50~70,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。

母牦牛一般2~3.5岁开始发情配种,个别的在1~1.5岁时有发情表现,有的3~3.5岁才发情配种。在正常年景,个别饲放管理好的母牦牛群,繁殖成活率为60%左右,差的仅30%~40%。母牦牛一年一产者在60%以上,两年一产者约30%左右,双犊率3%,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长达15年。 母牦牛季节性发情,一般在6月中、下旬开始发情,7、8月份为盛期,个别可延至年底。每年4~7月份产犊,4~5月份为盛期,个别可延至10月份产犊。 发情周期平均为21.3d,个体间差异大,14~28d者占56.2%。发情持续期为41~51h。一般在发情12h以后排卵,有的在发情终止后3~36h排卵。妊娠期为256.8(250~260)d。

适应性能

青海高原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~4800m,大气压68420.85~55435.28Pa,氧?分压14505.43~11679.01Pa,含氧量14.9%~11.44%的生态环境。其胸廓发达,?心肺发育指数大,心指数为0.45~0.63,肺指数为0.96~1.40。 寒冷季节,牦牛胸部腹侧下、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,借以保护胸、腹内脏?器官、外生殖器官、乳房及各关节,以防受冻。据测定,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?上日放牧9.5h,牦牛日采食鲜草27.86±1.42kg。在牧草缺乏季节,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,舐食灌丛、落叶、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,极耐艰苦,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,随处都可攀登自如。

品种利用

青海高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个面较广、量较大、质量较好的地方良种。对高寒严酷的青海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,是雪山草原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。

近年来,因活牦牛在港澳市场销售颇受欢迎,开始为国家换取外汇。但是,由于经营方式和饲牧管理粗放,畜群饲养周期长,周转慢,产品率和经济效益都还较低。为此,必须加强本品种选育,实行科学养育,制订区域规划,加强科学研究工作,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砌快畜群周转,提高出栏率,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。

经济价值

牦牛全身都是宝。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。人们喝牦牛奶,吃牦牛肉,烧牦牛粪。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,皮是制革的好材料。角可制工艺品,骨头是药材。牦牛素有“高原之舟”之称,它既可用于农耕,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。牦牛产品,远销中东地区。

1978年以来,活牛销往香港,以肉质细嫩、味美可口、低脂肪、高蛋白、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。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,将其漂白退成驼色,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、围巾,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,不仅降低成本,还能使产品挺括,提高质量。现每年出口20多万斤。

开发利用

我国西部地区各民族虽然对牦牛的屠宰加工有着悠久历史和经验,但是大多只限于小规模的传统手工制作。技术落后、设备简陋,品种单一、产量低、数量少,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。近年来虽有些中小型肉制品加工厂开始建立起来,但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,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,存在着低水平、低效益、低产量,以及工艺技术人员缺乏,科技含量低,高新技术的引进困难等困素。

因此,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、地方特色、品牌特色的牦牛肉制品、营养保健品、绒毛制品及牦牛资源的综合利用,进行深度开发,振兴民族经济势在必行。牦牛文化源运流长,博大精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结合旅游产业发展,对牦牛产业进行文化挖掘,具有重要经济、社会价值。发展牦牛经济和牦牛文化,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经济、单品种文化,而是一个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大事。

因此,加紧对牦牛文化的研究,尤其是要丰富现代牦牛文化思想,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。 

保护概况

牦牛均采用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饲养,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,其生产受季节气温的变化,牧草生长的影响,表现明显的季节性。牦牛养殖至今还保持原始的靠天经营模式,单纯依靠对廉价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,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未被运用。基础设施较差,大多数牧户大牲畜无棚圈,冬无草料贮备,为大牲畜进行补饲,因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。

牦牛的保护工作已得到了中央、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。牦牛的保护以项目为载体,示范与推广相结合,提纯复壮与保种选育相结合的手段,使牦牛选育工作纳入科学化、标准化,1984年青海高原牦牛品种被列入《青海省畜禽品种志》;青海省1985年制定了青海牦牛选育暂行草案;1996年制定了青海牦牛品种地方标准。为探索出一条牦牛品种保护的新路子,畜牧科技工作者作了以下几项工作:

1)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牦牛的生存能力

1990年开始全省牧区开展草原四配套(网围栏、暖棚、圈窝种草、定居点)等基础设施建设,全面开展黑土滩治理,饲草料贮备等项工作,对牦牛品种保护起到积极作用,提高了牦牛及其它畜种的安全越冬和抗灾能力。运用全哺乳技术培育牦犊牛,提高了牦牛成活率和质量。

2)从体制入手,抓种质资源保护

为加强青海牦牛的保护工作,2001年经农业部审查批准,确定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青海高原牦牛保种场。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正承担着农业部“青海高原牦牛品种资源保护”和“青海高原牦牛种牛场建设项目”的建设任务,建设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。大通种牛场已形成年供1/2野血种牛800头和野血牦牛冻精2032粒(支)的规模,对复壮牦牛起到积极作用。

3)本品种选育

我省从五十年代开始,运用本品种选育方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,按照青海牦牛选育暂行草案和青海牦牛品种地方标准,全省各地加大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,现初见成效。

4)导入野牦牛血液

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、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、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、甘肃农业大学、大通种牛场等单位畜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,通过导入野牦牛血液,取得了显著成效:一是通过导入野牦牛血液,解决了传统育种方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缓慢的难题;二是成功地对野牦牛进行驯化,使人工授精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和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成为可能,并生产野牦牛颗粒、细管冻精,人工授精技术也获得成功;三是通过大量的科研试验,取得了详细而全面的科研数据,为牦牛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;四是所获得的“牦牛复壮”技术,在我省果洛州、海北州、海南州等地区推广应用,年复壮牦牛10万多头。

5)牦牛与黄牛种间杂交

牦牛与黄牛进行种间杂交,杂种牛的产奶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,解决牧民吃奶和人畜争奶问题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 

 


单位名称:青海可可西里商贸有限公司 青ICP备15000037号-1 电话:0971-6512888

地址:青海省西宁市(国家级)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

扫描二维码 关注可可西里微信 ,更多惊喜,更多新闻和活动信息

关注扫描二维码